孩子對自己的判斷最初往往是從父母那得到的。他們會把父母對自己的期望與自己的要求加以對比,形成內(nèi)部的同一感,在這個過程中,父母作為權(quán)威,總是在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。一旦父母對孩子的態(tài)度漠視、沒有反饋、評價太低,或冷嘲熱諷等,都會導致孩子自卑,覺得自己一無是處,甚至導致退縮性人格。所以,父母在教育子女過程中,要把握好控制和放任、溫暖和冷漠的“度”。
第一,父母要引導和教育孩子對自己進行積極、正確、客觀的評價,讓孩子知道,任何人都具有自己的長處,也都會有短處或不足。
第二,要教育孩子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期望。告訴弦子,有時社會評價一個人不一定是正確的。比如,牛頓和愛因斯坦小時候都曾被人們稱為“笨”孩子,可是他們后來都成為了偉大的科學家。
第三,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。孩子對自己的能力往往認識不足,有時可能會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導致失敗,從而客易產(chǎn)生自卑情緒。父母要引導孩子量力而行,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也應(yīng)符合其身心發(fā)展的特點。
第四,鍛煉孩子堅強的意志同樣很重要。要讓孩子具備別人能做到,自己也能做到的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(zhì)。把失敗和挫折變?yōu)榧钭约呵斑M的動力。
中國人表達方式比較含蓄,很少開口說愛,多是以“期望”的方式傳達愛意,影響孩子。這種方式不是不好,如果期望合理,也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(guān)心,獲得必要的自由,但如果期望過高或過低對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。首先,家長的期望要適合孩子的發(fā)展水平,不能不切實際;其次,期望要全面一點,不能只關(guān)注孩子學習成績,要多一些社會性目標,比如期望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人、正直的人或善于與人相處的人等。